1
外灘,一直以來被視為上海的標誌性建築和城市歷史的象徵。而其身後的外灘源風景又是不同,通過歷史風貌與現代設計的融合,使得新老建築之間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而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卓越的地理位置,讓人們見證新時代外灘及上海國際大都會的卓然風采。
2
泰康路在十幾年前,是一條在上海大都市裡普通到不能普通的小路。可如今,卻成為了年輕一族的朝拜聖地。田子坊展現給人們的更多是上海親切、溫暖和嘈雜的一面,有一種出人意料的藝術美感,散發古意盎然。
3
遊走在思南公館,如同身處風情萬種的歷史建築群,融匯中西的設計,現代的建築風格和 Art Deco 的蹤影。思南公館紅瓦屋頂、赭色百葉窗,不需要過多的裝飾,簡潔大方。周邊遍布藝術場館、創意花店,小資情調十足。思南公館中還彌漫著濃濃的人文氣息。
4
這裡有兩排建於1934年的新式裡弄住宅以及建於1948年的11幢獨立的花園洋房。重修之後不但保留傳承了老上海文化歷史的精髓,還通過具有現代感的設計重塑了摩登時尚的生活格調。這裡不少餐廳、設計小店總是人頭攢動。
5
武康路被譽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的名人路,沿線有優秀歷史建築總計14處,保留歷史建築37處。 如今,這裡往來的車流、露天的 cafe、隱秘的畫廊, 使武康路具有的老街,仿佛是每個人記憶深處的符號印記。
6
站在放生橋上眺望,一邊是古鎮舊宅鱗次櫛比,完美保留著明清時代朱家角的歷史舊貌;另一邊是新江南水鄉建築群掩映成趣,現代藝術的注入令人百看不厭。大概只有在尚都里,才能看到這趣味感十足卻又互相包容的畫面。
7
「老碼頭」是原來的十六鋪,有著最上海的傳奇。閒坐屋頂的歐式露台,看黃浦江江水滔滔,樓下曾是黃金榮、杜月笙的倉庫。如今,老碼頭將更好地融合上海這座城市的藝術、文化 、商業與風尚,呈現給世人別具一格的海派風情。
8
金山嘴漁村是上海沿海陸地最早的漁村,也是上海最後一個保存最為完整的漁村。恬靜,透露著一股屬於海邊小村獨有的空靈。老街上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小店,即使只點一杯飲料,在裡面小憩看看書也是一種享受。
9
腳踩高低不平的彈格路,心卻慢慢沉靜下來,每走一步,仿佛都踏進舊日時光裡。州橋老街的吸引力來自於它的景,小橋、流水、人家,具有濃鬱的江南水鄉民居特色。老街上還有不少景點,經常有各種文化活動舉行。
10
新場古鎮因鹽而生,因鹽而興。除了幾個小型民俗館、博物館和整修一新的「三世二品」 牌坊,讓你感覺到景點的痕跡,其他都讓你完全感受到只是置身於一個生生不息未被開化的江南水鄉。
11
作為上海第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楓涇的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近300米的長廊沿河而建,優雅安靜,許多學畫的學生,愛好攝影的攝影人,都是楓涇古鎮的常客。
12
曾是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的政權象徵,一幢高4層的中國古代宮殿式建築,畫壁飛簷,紅柱綠瓦掩映於綠樹之中。如今上海體育學院的行政大樓,也是上海惟一一座皇家故宮式建築。
13
這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築和俄羅斯正教教堂風格的建築,中間頂部為大的半圓穹頂,四角有上海人習慣稱之為「洋蔥頭」的頂。教堂室內四壁簡樸,但在拱頂部位及拱頂與之相鄰的牆壁處,卻藏有在歷次修繕過程中被塗料所覆蓋埋沒的9幅精美的油彩壁畫。
14
廣富林, 上海5000年悠久歷史的起點,其內容涵蓋了春秋戰國乃至兩漢以前每個時期的珍貴歷史遺存。遺址公園中各式各樣的建築風格令人目不暇接,園林般布景的公園恢弘大氣又不失清新婉約,讓人完全置身於廣富林文化氣息中。
15
徐家匯作為上海歷史風貌保護區,自然離不開它的文化特質。徐家匯天主教堂便是這種文化特質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教堂,華麗的哥特式建築,紅色的磚牆,白色的石柱,青灰色的石板瓦頂,兩座鐘樓,南北對峙,高聳入雲。
16
天主教堂與山融為一體,堂紅山綠相映成輝。整個建築平面呈拉丁式十字形,充分體現了建築美學上右對稱中不對稱的美感。高聳的鐘樓,按一定音符排列著8只大鐘。教學建築本身吸引了很多遊客。
17
泰晤士小鎮位於上海松江,是一座英倫氣息十足的高檔別墅區,坐落著哥特式教堂、維多利亞式露台,還有城堡、噴泉、廣場和很多咖啡店、畫廊、美術館。逛一逛,累了還可以隨時找家咖啡館坐坐,悠然自得過一段小時光。
18
在滬上首創把十幾個國度的風味餐館濃縮到一條街上。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這裡曾是毛澤東主席101火車專線鐵路中的一段。每到晚上或周末這裡總是人滿為患
19
沿街商鋪集聚了餐飲、美容S養生館、服裝定制、藝術畫廊等業態。漫步其中,會讓人產生身在異國的錯覺。沿街露天吧隨處可見,遮陽傘下慵懶發呆的泡吧客,閉目養神;捧著書籍或上著網的休閒客,專心致志,形成一道慢生活的的風景線。
20
此地有著上海許多歷史文化深受矚目,近代史上,宋氏家族、榮氏家族,洋商富賈、名流學者、愛國志士等聚居在此,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風雲變幻,也曾是昔日猶太人、西班牙人等外國人在上海的集聚區,留下西摩會堂、崇德女中、太平花園、何東公館、懷恩堂、、、、文化印跡,
隱藏著許多歷史的故事,不愧為上海第一街。
21
這是一段別有一番滋味的路。一面靠著花園飯店的後花園,一面靠著老錦江飯店,它的風韻氣派,足以與衡山路媲美;它早年的品位,能與淮海中路西段和華山路中段比肩。今天,遮陰蔽日的一街梧桐仍然是它的標識。
22
文化一條街,除了各種書店文具店林立之外,還有不少美麗而古老的建築,尤其是靠近外灘的那頭,非常漂亮,而且靜謐。其中上海書城是目前上海最大的綜合書市,來逛逛是不錯的選擇。
23
山陰路說長不長,但因其向東西兩側延伸,連接起深深淺淺的弄堂裡密密匝匝的住戶,以及幾十年間數代人留下的或深刻或精致的歷史痕跡,讓它具有了一種別處不具備的寬度和厚度。
24
憑欄臨江,浦東兩岸百舸爭流,和外灘萬國博覽建築群的動與靜的結合,給人們無限的遐想,有一種移步拾景的意境,它猶如一條彩帶飄落在黃浦江的東岸。
25
一路走著,可以看到原來的碼頭塔吊、貨運倉庫等遺存,攀巖、籃球架、滑板道等體育運動設施,還有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等藝術場館。老工人能在這裡找到過去美好的記憶,年輕人能在這裡找到熟悉的新鮮感,這是屬於他們共有的歷史和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