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時 - 綠島旅遊筆記 03112022



 

綠島是一座太平洋中的小島"舊名為雞心嶼(臺灣話:Ke-sim-sū)、青仔嶼(臺灣話:Tshinn-á-sū)與火燒島(臺灣話:Hué-sio-tó)等,阿美族稱為Sanasay[2],而達悟族則稱之為Jitanasey。西方人有稱之「Samasana島」。


火燒島舊名眾說紛紜,以清嘉慶年間大火焚燒島嶼之說最為大眾採信。1937年(昭和12年)設火燒島莊,屬台東廳台東郡管轄。戰後火燒島設鄉,歸屬於台東縣管轄,於1948年(民國37年)改名為「綠島」,延用至今。


據歷史記載,綠島最早為達悟族、阿美族等原住民居地,且根據史溫侯(Robert Swinhoe)的記載,綠島本地上的原住民僅有百人,曾與琉球人(loochooana)聯盟。



1813年(嘉慶18年)小琉球(今琉球鄉)漢人漁民曾勝開等為風漂至火燒島,於阿眉山下的海濱建一共同住屋稱為公館,著手開墾,並且招小琉球家眷及民23眾至,因來者日眾,故在中寮灣岸建一聚落,名曰「中寮」,光緒後漢人往來更頻繁。



1850年(道光30年),東港漁民陳必先等餘人,在行船歸途中遭遇颱風,漂流至綠島,大嘆綠島之美,一年後便率人前來定居開墾,最早於柚子湖、溫泉一帶居住,後來移民漸增。即成為今日公館村、南寮村、中寮村、溫泉村等村落。


2017年3月10日前後,綠島北側海域遭排放大量重油,油汙隨海流擴散於附近沿岸8公里海域及陸地。